9月4日,史董向集團全體員工傳達了孫部長來集團調研時強調集團要順應天時地利,做到人和的重要指示精神。我聽了以后,深有所感,相對公司而言,天時地利屬于外在因素,集團應該才其中看到新的機遇與新的挑戰,更多的是研判風險、順勢而為,天時地利可遇不可求。而人和這個因素是內在因素,是可以在集團各位同事的共同努力之下做到的。
團結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秀美德,孫部長引用的“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本陀涗浽凇睹献印す珜O丑下》之中。早在《周易》就有“二人同心,其利斷金”。
《淮南子》中講“千人同心則得千人力,萬人異心則無一人之用”。在《三國志》中,孫權因“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矣;能用眾智,則無畏于圣人矣”而得到后世“自漢末以來,數十年無屠掠之慘,抑無苛繁之政,生養休息,唯江東也獨。”的評價。
由此可見,幾千年來,團結一心、同舟共濟即是我們中華民族一以貫之的文化基因,也是取得前人能夠成功的重要因素。從“兄弟同心,其利斷金”的樸素道理到“能用眾力,則無敵于天下”的金玉良言,從我們民族文化中“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到“以和為貴”的道德觀,“協和萬邦”的天下觀,到今天國家層面的“和諧社會”“一帶一路”“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都源于傳統的人和文化。
這也讓我想到了在我們的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和合”思想,這是一種在承認事物各不相同、承認人與人會存在矛盾、存在差異的前提下,把彼此不同的事物統一于一個相互依存的和合體中,并在不同事物的和合過程中,取長補短、存優去劣,推動事物的發展。
這種思想是中華先民在生產生活實踐基礎上積累的智慧結晶,孔子以和作為人文精神的核心,子曰:“禮之用,和為貴?!钡兰艺J為,萬物都包含著陰陽,陰陽相互作用而構成和,和是宇宙的本質與萬物生存的基礎;大乘佛教也有因緣和合之說。自古以來,作為中國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認同的人文精神。和合文化不但是中華文明處理不同文化、宗教、地域、國家、社會和人際關系的重要文化理念,也是中華民族千年不絕的連續性文化實踐。
孫部長的講話中也多次提到了團結奮斗對于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重要意義,當我們翻開中國近現代史,可以看到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前,中國四分五裂,一盤散沙,致使列強入侵、山河破碎、生靈涂炭,中國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團結工農,團結廣大群眾,使中華民族獨立自主,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讓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了不可逆轉的歷史進程。從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奮斗歷程來看,統一戰線不僅是克敵制勝的重要法寶,也是執政興國的重要法寶。一代又一代的中國共產黨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優良傳統,始終把團結奮斗鮮明寫在自己的歷史答卷上,黨的百年歷史,可以說就是一部黨領導人民團結奮斗、贏得偉大勝利的歷史。
不僅是歷史中,就在當下,團結也是這個時代對我們的要求,之前學習黨的二十大報告的時候,二十大報告標題就是《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團結奮斗這四個字即包含在標題之中,更是貫穿報告全文,報告以“團結奮斗”始以“團結奮斗”終。由此可見,團結奮斗是在這個時代,黨中央對我們每一個人的要求與殷切期盼。